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剧情_在线视频精品人_久久精品这里精品777_国产黄片大全在线播放

在法治實踐中形成法治信仰

發(fā)布日期:2014/3/19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日報》

吳  嘯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守法治、信仰法治。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讓其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信仰法治,需要讓人們切實感受到法治的作用,提升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也就是說,法治信仰需要在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需要用法治建設的成果來培育。

      完善法律制度。法治建設的成果首先體現(xiàn)在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上。法律制度應隨實踐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一是把握實踐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迅速,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應在法律體系中得到及時、準確的反映,新的社會關系應有新的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應準確把握時代需要,把握新事物的本質,填補立法空白。二是回應群眾關切。法律法規(guī)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環(huán)境、收入分配等領域,受關注度更高,涉及的利益關系更復雜。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廣泛聽取民意,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fā)進行法律制度建設,使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社會、貼近實際。

      彰顯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價值追求。沒有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就無法對法治形成信仰。彰顯公平正義應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靠制度建設維護。有了科學合理的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按照公平正義的要求得到正確處理,社會才能在公平正義的軌道上正常有序運轉,崇尚、維護公平正義的良好環(huán)境才能形成。應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chuàng)新,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二是用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是實現(xiàn)司法公平正義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程序公正不僅是實現(xiàn)實體公正的手段,更是保障訴訟參與人合法權利并提供救濟的重要機制。維護程序公正是法治進步、司法文明的重要標志。三是以個案公正增進。一個案件處理得好,可以樹立法律權威、增進法律信仰;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成為信任坍塌的一個節(jié)點。人們只有從一個個執(zhí)法、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才會信仰法治。

      培育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是法治信仰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法治信仰的形成要件。堅定法治信仰必須樹立法治思維,關鍵是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習慣,形成想問題、作判斷、出措施以法為據、以法為尺的思維習慣。當前,一些人的法律意識仍然比較淡薄,與法治不相符合的舊思維仍然存在。依法治國必須牢固樹立合法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責任后果思維、依法治權思維等法治思維。不僅需要執(zhí)政者具有現(xiàn)代法治思維,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guī)范發(fā)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還需要全社會普遍運用法治思維,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以憲法、法律至上為基本原則,以權利義務為中心,以法律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標準。

      推動理性參與。參與是增強信仰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既是法治建設的受益者,也是法治建設的參與者。應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引導公眾事前參與,同時鼓勵人們以輿論監(jiān)督等形式進行事后參與。增強人民群眾對公共管理中各種決策及其貫徹執(zhí)行的參與,對司法實踐中法律實施和執(zhí)行的參與。這需要搭建公眾有效參與的制度平臺,讓公眾參與得到更多的渠道、更堅實的制度保障,讓公眾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能更加接地氣、連國情、通民心,才能更有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進而增強人們對法治的信仰和信心。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