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新道路的最高范疇
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新道路的最高范疇
——對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一點認識
冷 溶
30年前,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從那以后,這句話就成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題。今年7月23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講話的中心思想,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今天,學習理解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鄧小平同志開辟的這條正確道路走下去,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和更加明確的理論認識,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召開。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jīng)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jīng)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段話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這篇講話也由此成為了名篇、經(jīng)典。
這篇講話,原來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終卷篇,1993年在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時,經(jīng)請示鄧小平同志同意,移到了第三卷中,作為開卷篇,足見它的重要性。黨的十二大勝利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成為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進軍號。
然而,這句話不僅僅是歷史的一個里程碑,而且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是開辟新道路的標志。這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還應該加以深入地闡釋和宣傳,這對于幫助人們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本來,“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這是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形成的思想,不是什么新觀點。搞社會主義也要走自己的道路,我們黨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三大改造自不必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同志寫的《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就是范例。他的出發(fā)點正是“以蘇為鑒”。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同志講得更加明確。他說:“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我們?nèi)〉昧松鐣髁x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還是在一段時間里犯了脫離實際的錯誤,走了彎路,造成嚴重損失。鄧小平同志總結說,“過去照搬蘇聯(lián)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但沒有解決好。”有的“不是搬用別國模式的問題”,“例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江澤民同志也總結說:“在我們過去的建設中特別是‘大躍進’中曾經(jīng)搞過的一些事情,就太理想化了,脫離了國情,超越了社會發(fā)展階段。”所以,不管是照搬外國、照搬書本、照搬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還是出于革命理想和革命熱情,頭腦發(fā)熱,急于求成,原因有很多種,但總歸是脫離了中國的實際。這是我們過去出現(xiàn)失誤的根本原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通過作歷史決議,系統(tǒng)總結歷史經(jīng)驗,又總結了三中全會以后的正確經(jīng)驗,經(jīng)過了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終于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認識上來。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一“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都走了很大的彎路后才得出的真知灼見。它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講出來沉甸甸的。正像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的結果,一定要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
但是,鄧小平同志當年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意義還不止于此??雌饋恚覀凕h的認識好像是轉了一個很大的圈子,又回到了原點,回到了原來已有的正確認識上。這似乎并無新意,只不過是因為經(jīng)過了曲折,認識得比過去更加深刻罷了。
其實不然。
這種看似回到原點的運動,是螺旋式的上升,已經(jīng)有了質(zhì)的不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來簡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句話,不但是新概念,而且有了新的涵義。其中,蘊含了鄧小平同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很多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但已經(jīng)不是原來那種受蘇聯(lián)模式影響的僵化的社會主義了,有了自己的特色。
對這句話的新意,人們當時并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當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候,也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十二大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圍繞這個主題,及時總結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在理論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nóng)村改革和經(jīng)濟特區(qū)取得成功,“一國兩制”和和平發(fā)展是時代主題等思想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漸系統(tǒng)化起來。人們開始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提出的意義逐漸有了更多的認識。特別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的一篇談話,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賓提出的“什么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問題時,從堅持馬克思主義講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從中國的近代史講到現(xiàn)在,從國內(nèi)講到國際,從改革講到開放,從經(jīng)濟講到政治,講了“一整套相互關聯(lián)的方針政策”。他滔滔不絕,語驚四座。最后,他自信地說,“這就是我們的構想”,“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相信,這條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對了。”這次談話隨后在《瞭望周刊》雜志上以“鄧小平談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題作了報道,引起國內(nèi)外、港澳臺的高度關注,一時洛陽紙貴。中央文獻研究室請示鄧小平同志同意,將這篇談話發(fā)表在了《文獻與研究》上。這就是現(xiàn)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的由來。隨即中央又決定編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專題文集,這是他的第一本專題文集,成為后來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基礎。
這些新的思想,其實在十二大之前,鄧小平同志就已經(jīng)思考了。在1994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增補修訂《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時,我們對這一點就有深刻的感受。
增補后的第二卷增加了14篇新文稿,這些文稿特別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新意。包括《社會主義首先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xiàn)小康》、《民主和法制兩手都不能削弱》等文章。正如第二卷出版說明中所說:“這次增補,對作者在上世紀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已經(jīng)提出的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某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較充分的反映。”
那么,這些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比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zhì)。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就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xiàn)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可見,那個時候他就開始從本質(zhì)上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總是從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這個角度來闡發(fā)這個問題。認為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chǎn)力要發(fā)展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一個是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斷改善和提高,而且要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他反復說明這個道理。這一觀點與他后來明確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zhì)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4月就指出,總結歷史經(jīng)驗,第一條就是“不要離開現(xiàn)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他在這方面有許多論述,解放和啟發(fā)了人們的思想,指導和推動我們黨沿著這樣的方向去思考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已經(jīng)明確地把市場經(jīng)濟看作是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方法。指出,“市場經(jīng)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jīng)濟”。鄧小平同志對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破解,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后來我們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除了這幾個關于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外,在十二大之前,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觀點。這反映在歷史決議中的十個“主要點”中,可以看作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次概括。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新增補的文稿中,還提出了“小康社會”、“兩手抓”、“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等極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思想。
這里,還要說明一個問題。從鄧小平同志當年留下的大量文獻中可以看出,他在撥亂反正中一直思考的是兩個“中國式”的問題。一個是什么是“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一個是什么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兩個概念是一個意思,鄧小平同志當年經(jīng)常交替使用,常用的還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而且他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經(jīng)常使用這個概念,這是他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是與他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是,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歷史決議以后,特別是十二大開幕詞中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且突出地解釋和強調(diào)了這個意思以后,意義就不同了。這個不同,不但是因為從此明確了這一重大理論概念,并把它上升為我們黨歷史總結得出的“基本結論”的高度,而且是因為這句話中已經(jīng)蘊含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的新理解和新涵義。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凝結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它不僅是總結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而且是新道路的最高范疇。它由此成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題,成為我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為什么自從這個概念提出以后,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的題目中都要有這句話?為什么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要用這句話來表述,來概括?就是因為這句話準確地集中地反映了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本質(zhì)。
這樣重要的一些思想為什么當初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時候沒有收入呢?這正說明由于它們是關于社會主義的新的思想,全黨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而這些思想本身也有一個成熟完善豐富的過程,其正確性有一個實踐檢驗的過程。經(jīng)過十年以后,從1982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這一過程有了結果。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的九條內(nèi)容,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而全黨對這一社會主義新道路也有了高度一致的認識。此時,我們在修訂《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時,再來看當初鄧小平同志講過的這些話,才有了深刻的感覺,理解了他當年的思想。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體現(xiàn)了繼承前人,又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們要把它的繼承性講清楚、講充分,還要把它的創(chuàng)新性講清楚、講充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我們?nèi)〉贸晒Φ母驹颍嬲J識我們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
在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0年的時候,談這點認識,以此作為紀念。
?。ㄗ髡呦抵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