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劉昀獻
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事業(yè)的勝利之本。無論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無論科技怎樣發(fā)達、交通怎樣便利、管理怎樣先進,都不能代替、否定和忽視黨的群眾路線。我們應該牢記胡錦濤總書記的告誡:“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1]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永遠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
一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xiàn)。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和生產力主體的統(tǒng)一,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而且是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共產黨無論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靠的都是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執(zhí)政之基,勝利之本。列寧曾指出:“勞動群眾擁護我們,我們的力量就在這里。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zhàn)勝的根源就在這里”。[2] “生氣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造的”。[3]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4]我們黨始終堅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決定人類命運和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體現(xiàn)。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5]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是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而,單靠先鋒隊而沒有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勝利的;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將一事無成。如同列寧所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shù)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現(xiàn)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6]“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7]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群眾路線是實現(xiàn)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共產黨人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不可須臾忘記黨的群眾路線。江澤民同志曾嚴肅指出:“新進各級領導班子的有些同志不懂的或不熟悉群眾路線的原理和方法;也有些人熱衷于照搬西方的某些管理學,貶低、否定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方法,把一些干部的思想搞亂了,工作作風弄浮了?,F(xiàn)在,很有必要組織黨員干部重新學習我們黨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了解、掌握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8]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與過去相比,現(xiàn)在我們擁有的經(jīng)濟實力和財力大大提高了,我們掌握的各方面資源大大增加了,我們可以運用的科技手段大大豐富了,但我們必須牢記,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群眾觀點都不能丟、不能忘。全黨同志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不斷增強群眾觀點……增強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9]黨只有把群眾路線貫穿于自己的全部工作之中,把自己的命運同人民群眾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贏得民心,獲得持久的政治生命力。
二
能否堅持群眾路線事關黨的興衰成敗。堅持群眾路線,黨群關系密切,黨的事業(yè)就順利發(fā)展;反之,黨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外政黨、政權更迭規(guī)律警示人們,民心不可違,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和克敵制勝的法寶。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培育了黨群之間魚水相依的親密關系。在民主革命時期他明確指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10]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要求全黨“堅決走群眾路線,一切問題都要和群眾商量”。[11]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12]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強調,“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13]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因為我們黨幾十年來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保持了良好的黨群關系,保持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黨才能歷經(jīng)磨難而不衰,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黨的事業(yè)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蘇聯(lián)共產黨曾經(jīng)是一個擁有1800 多萬黨員的大黨,領導著占世界 1/6 土地的大國。兩次世界大戰(zhàn)、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兩大集團的軍事和經(jīng)濟對抗都沒有能使這個黨瓦解,然而,它卻在20 世紀末轟然倒塌了。蘇共敗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因為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喪失了先進性。前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指出:蘇共“被趕下了政治舞臺,而它的一千好幾百萬黨員中,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捍衛(wèi)它”,“蘇共之所以能走到釀成悲劇的一步,是因為幾十年來它把權力視為自己的專利,它已經(jīng)喪失了現(xiàn)實的日常政治斗爭的能力。結果當一個統(tǒng)一的機體喪失了自己最優(yōu)良的品質——戰(zhàn)斗性、自我犧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的時候,它衰退了”,“喪失了對人民群眾的影響力”。[14]黨脫離了人民群眾,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黨的事業(yè)無疑必然失敗。
20世紀末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政黨、政權更迭頻繁。江澤民同志通過總結中外政黨、政權興亡規(guī)律,曾語重心長的指出:“我們黨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高度關注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人心向背問題。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15]中國歷史上一個個王朝的覆滅,世界歷史上一個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的崩潰,當今世界一些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的下臺,都與人心向背的變化有很大關系。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從得到民心興起到失去民心衰亡這樣一條道路。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印度尼西亞前總統(tǒng)蘇哈托的下臺,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選舉中失敗等,“盡管各自的原因很復雜,但人心向背的變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對這些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例,我們應該明鑒啊!”[16]
三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向全球擴散,我國改革發(fā)展正處于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我們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完成黨的執(zhí)政使命、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黨是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成為執(zhí)政黨的。人民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在我國現(xiàn)階段,其主體是指從事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廣大勞動群眾。他們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政治價值的最高裁判者。“黨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根本準則”。[17]“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毛澤東同志曾嚴肅指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幫助人民的。如果不幫助人民,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沒有人民就會垮臺。”[18]在我國利益格局深刻變化和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和脫離廣大勞動群眾,必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逐步理順分配關系,遏制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努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唯有如此,黨才能繼續(xù)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賴,不斷鞏固執(zhí)政地位。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艱巨復雜的事業(y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者。沒有億萬人民的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就不可能實現(xiàn)。如同胡錦濤總書記所說:“回顧過去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成就,都是通過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斗取得的。面向未來,我們黨要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同樣必須緊緊依靠人民”。[19]黨只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最充分的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的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促進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黨的執(zhí)政使命。
在我國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歷史過程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暫時低潮的情況下,挫敗國際敵對勢力西化和分化圖謀的任務也十分艱巨。同時,由于改革的深化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人民內部矛盾會更加復雜。黨只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支持和引導人民當家作主,教育和幫助人民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正確的統(tǒng)一和結合起來;把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fā)揮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yōu)槿嗣袢罕姷淖杂X行動,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自覺同國內外敵對勢力做斗爭的主人翁責任感,從而保持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廣大黨員干部應從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完成黨的執(zhí)政使命、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帶著深厚感情做群眾工作,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應對執(zhí)政風險和考驗研究”首席專家,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1] 胡錦濤:《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10月25日。
[2] [7]《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頁、603頁。
[3]《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頁。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頁。
[5]《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頁。
[6]《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頁。
[8]《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9] [13] [19]《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2-1013頁、1011頁、1010-1011頁。
[10]《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頁。
[11]《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頁。
[12] [17]《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頁、445頁。
[14]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大國悲劇——蘇聯(lián)解體的前因后果》,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頁。
[15] [16]《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頁、187頁。
[1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