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頂層設計絕非“改革計劃書”
辛 鳴
摘 要
改革的實踐特征與中國改革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改革不能輕言告別“摸著石頭過河”。頂層設計不是搞“改革計劃書”,用“計劃”的思維搞改革是結不出“市場”果實的。頂層設計著力點是構建科學改革觀,要著眼于回答事關改革再出發(fā)的一些根本性大問題。頂層設計為改革明確方向,“摸著石頭過河”為改革探索道路,兩者相輔相成。
關鍵詞
中國改革 “摸著石頭過河” 頂層設計
“摸著石頭過河”,可以說是對中國改革最形象的描述,三十余年來,中國社會通過“摸石頭”跨過了一條又一條的改革大河;近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對改革又有了一種新的期待與呼喚:“頂層設計”。應該說,提出改革的頂層設計,表明中國社會對改革的認識與實踐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頂層設計的意蘊,并據(jù)此而簡單否定“摸著石頭過河”的意義,對更進一步推進中國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中國改革不能輕言告別“摸著石頭過河”
改革的實踐特征與中國改革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改革不能輕言告別“摸著石頭過河”。改革不是會議室里的夸夸其談,高談闊論完了就算大功告成;改革也不是秀才在做文章,自圓其說、辭藻華麗就算功德圓滿。改革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改革是真真切切的行動,理論上行得通的東西在實踐中未必做得到。要想讓改革從理念走向?qū)嵺`,從設計變?yōu)楝F(xiàn)實,腳踏實地,從“摸石頭”開始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且改革實踐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推倒重來,錯了不能不交學費。改革中的任一舉措、任一行為都會造成既定的事實,并且影響后來的改革。如果改革起始的方式方法不對,路徑依賴的慣性甚至還會將改革鎖定在錯誤的軌道上。
更重要的是,對于中國改革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都是前無古人的新生事物,既沒有現(xiàn)成的藍本,也沒有確定的圖景,甚至連其本質(zhì)也都處在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這是中國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干全新的事業(y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探索,探索就得繼續(xù)“摸石頭”。我們不否認經(jīng)驗的積累,不否認認識的深化,但自以為已經(jīng)達到對改革道路的全部認識,對改革實踐的全面把握,實在是一種狂妄加無知的“理性自負”。三十余年的改革歷程對于某一個具體的改革者來說可能已經(jīng)是不短的時間了,但對于改革本身來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在這一點上,偉人總是所見略同,毛澤東當年講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時說“草鞋無樣,邊打邊像”,這與“摸著石頭過河”可謂異曲同工、珠聯(lián)璧合。
因此,對于中國改革來說,“摸著石頭過河”不是盲目而是穩(wěn)健,不是無奈恰是自覺。過去三十年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來的,未來中國的改革依然要靠“摸著石頭”奮起前行。
把改革的實踐探索簡練地概括為“摸著石頭過河”,確實很形象,也很傳神,但也容易讓一些人“望文生義”,偷偷地塞進自己的一些“私貨”。改革不可能是完美的,改革不可避免會犯錯誤,會有失誤,這并不可怕,錯了改正過來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為了自私的蠅頭小利而故意去犯錯誤,故意去交學費。我們有一些“改革者”發(fā)現(xiàn)一些不規(guī)范的改革行為、改革舉措能為他們獲得超額利益,就開始故意放縱自己的行為,在“同一塊石頭”上不斷地絆倒,還故作無辜狀地用“摸著石頭過河怎么可能不嗆水”或者“只顧上摸石頭忘記看路了”等等說法來為他們的行為辯護。對此,我們一定要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不是真正的“摸著石頭過河”。 頂層設計不是搞“改革計劃書”
改革從不忽視理論指導的重要,更不否定統(tǒng)攬全局、統(tǒng)籌兼顧的必要性。改革需要設計,改革也可以設計,尤其是頂層設計。但是,頂層設計不是成立一個什么權威部門在辦公室、會議室里閉門造車,拿出什么“一攬子計劃”、“終極方案”,然后發(fā)一道“紅頭文件”要求全國各地照此改革,這樣的行為是要出大問題的,這樣的思維是要犯大錯誤的。尤其是現(xiàn)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從教科書上照抄下來就是從外國人那里照搬過來,這樣的設計不僅與中國火熱鮮活的改革實際相差千萬里,還可能把中國的改革引到歧路上。在進行頂層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兩個誤區(qū):
第一,不能把頂層設計理解為是“方案設計”。 我們的改革從計劃經(jīng)濟走向市場經(jīng)濟,就是看到在鮮活的實踐面前,任何“計劃”都是蒼白無力的,市場經(jīng)濟最神奇也最讓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場中各懷心事的主體通過自發(fā)的博弈與磨合而各得其所。對所謂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與膜拜實在是典型的計劃思維,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
第二,不能把頂層設計理解為是“用好制度代替壞制度”。有的同志講,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之所以好像人人都不滿意,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好制度”,只要設計出“完美制度”改革便可一勞永逸。果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制度研究告訴我們,“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實踐中往往是一句空話,甚至是謊話。任何制度都有其偏好群體和優(yōu)勢策略,這是由“制度非中性原則”決定的,從來沒有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的制度存在。以烏龜和兔子比賽為例,如果比賽規(guī)則是游水,烏龜肯定贏,兔子都未見得敢下水;但是如果比賽長跑,冠軍肯定是兔子。那么,當我們自負地想居高臨下設計制度的時候,誰能說是長跑的制度更完美還是游水的制度更公正?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面對制度的選擇從來不可能自以為是,有什么樣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自然有什么樣的生產(chǎn)關系,有什么樣的經(jīng)濟基礎必然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 因此,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國農(nóng)村改革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是在小崗村的田野里長出來的,不是在辦公室里鼓搗出來的;從南海邊上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的特區(qū)深圳,也是自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殺出一條血路,并不是對會議室里所謂規(guī)劃的照貓畫虎。
頂層設計的著力點是構建科學改革觀
頂層設計,不設計方案設計什么?構建科學的改革觀?,F(xiàn)在改革中遇到困難、出現(xiàn)問題,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實施方案,其實根源是我們在事關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問題上沒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茖W改革觀就是要對改革價值、改革立場、改革方法等等這些“頂天”的問題作出科學回答。
比如,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為目的,我們的改革只有一個指向,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這是科學的改革價值觀;又比如,改革不能由少數(shù)人把持,或者只有少數(shù)的“能人”與“精英”參與到其中,必須讓人民改革,在當代中國,改革的主體是也只能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是科學的改革主體觀;再比如,改革絕不僅僅意味著對改革前所作所為的改革,同樣意味著對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識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規(guī)范、不科學、不妥當,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進改革的好機會,這是科學的改革方法論;還比如,改革不僅意味著改變,還意味著堅守,不僅意味著“必須變”,還意味著“不能變”,在一定意義上,改革中的不變比改變更重要,這是科學的改革辯證法,等等。有了科學改革觀,改革的動力、改革的共識、改革的方略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頂層設計為改革明確方向,“摸著石頭過河”為改革探索道路,兩者相輔相成,頂天立地,中國改革還有什么堅不可攻克,還有什么命不能被革,還有什么雷區(qū)不可被跨越?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處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