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剧情_在线视频精品人_久久精品这里精品777_国产黄片大全在线播放

今天如何看待文憑的價值

發(fā)布日期:2011/12/14 來源:求是理論網-《解放日報》

      ●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嘉 賓:俞吾金(復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這場席卷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機,打破了原先社會的正常鏈條,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人們對學歷文憑的信仰,影響了對專業(yè)教育的價值判斷。   

   ●我們能不能問自己一句:難道學什么專業(yè)、拿什么文憑只是為稻粱謀?讀書,應該有超越獲得一份工作的價值意義存在。   

      解放觀點:最近有媒體報道,國內大學連續(xù)兩年就業(yè)率低于60%的專業(yè),將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專業(yè)的存在價值,是否只能通過市場價值來體現,引發(fā)了不少爭論。耐人尋味的是,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面對年輕大學畢業(yè)生中失業(yè)者隊伍不斷壯大,美國人最近也在探討:文憑學位到底還值多少錢?對此,您怎么看?   

      俞吾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看到:有些人沒什么文憑,甚至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憑著自己的發(fā)奮努力或對社會潛規(guī)則的了解和運作,積累了很多財富。而反觀那些學生時代的佼佼者,在職業(yè)發(fā)展上往往不理想,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包括西方,如今哪怕名校出身,也無法保障一份光鮮的工作。主要還是因為這場席卷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機,打破了原先社會的正常鏈條,導致社會出現種種非常態(tài)反應,無法按照原先社會常態(tài)提供就業(yè)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人們對學歷文憑的信念,影響了他們對專業(yè)教育的價值判斷。   

      但在我看來,認為專業(yè)、學歷該對就業(yè)負責的觀點,以為畢業(yè)了就能安安全全地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本質上仍然從屬于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我們固然應該對教育體制進行反思,但這不等于說,一切都應該被安排好;我們當然要對就業(yè)隊伍中的弱勢人群提供相應保障,但不能因此就犧牲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如果把這個邏輯關系理順,人們的心態(tài)或許會平和得多。   

      解放觀點:這個時代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評價標準,似乎是工具理性正逐漸掩蓋價值理性。   

      俞吾金:可以說,世人皆關心 “用”,而國人尤甚,所以實用理性在國人的思維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用”這個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現了,最初的字形就像把一根有分叉的樹枝擱在一個架子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比如“道德多少錢一斤” “哲學派什么用場”“文憑有什么用”等等。   

      實用理性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與之相比,希臘文明一開始就崇拜抽象的理念王國。從柏拉圖開始,西方人認為,只有概念構成的靜止王國才是可靠的,而不斷變動的具體事物則是不可靠的。比如貓作為一個概念可以永遠存在下去,但是一只具體的貓,活了幾年就死掉了。柏拉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靜止的世界,也影響了西方世界對抽象理念的崇拜。但中國人不是這樣,我們是只要能活下去,只要這個民族能生存下去,可以拋棄任何教條式的原則和理念,不斷改換方向,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面也是強調一個 “用”字,所以對實用理性不能簡單否定。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我們既要肯定其中蘊含的合理成分,也要看到實用理性可能導致的近視與狹隘——如果只強調一個 “用”字,它會讓人難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因此,應該確立我們要創(chuàng)造價值理性,以更高的、更長遠的價值標準,以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反思和領悟,來提升實用理性。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生出種種 “無用”的悲觀論調,甚至全盤否定。我們能不能問自己一句:難道學什么專業(yè)、拿什么文憑只是為稻粱謀?讀書,應該有超越獲得一份工作的價值意義存在。   

      解放觀點:但如果市場價值都不能體現,還有所謂的價值嗎?   

      俞吾金:我們容易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對社會的情緒和抱怨往往掩蓋了對個體的認真審視。如果真的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那么畢業(yè)以后,所有工作單位的門都會向他打開。因為對很多行業(yè)來說,這是一個競爭的年代,但更是一個人才重新洗牌的年代,為了站穩(wěn)腳跟,大家都想吸引人才。今天早已不是方鴻漸們所在的時代,單靠履歷表已經無法建立信任感。但真正出色的人才,總能讓人眼前一亮。只要一個社會還是在正常狀態(tài)下運行,即便那些有天賦的人暫時碰壁,也總有出頭之日。中國人不是有個形象的比喻?你把針放在一個布包里面,腦袋總要露出來的。   

      今天我們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是模仿性人才太多,而獨創(chuàng)性人才太少。后者往往容易爭取到非常難得的關鍵性崗位,因此獲得高薪報酬,但也付出高昂代價,可能是無休止的加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過早的華發(fā)滿頭……人們在眼熱這些高薪職業(yè)的同時,恐怕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承受能力。真正存在就業(yè)困難的,其實大多還是因為沒有特別才能,高難攀低不就。   

      我上課的時候常跟學生們講:我不是要挫傷你們的積極性,但是你們得認真想一想,全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學每年培養(yǎng)了多少學生,其中又有多少是出類拔萃的?真的數量很少,不要說一般的大學了。所以進了大學千萬不要有一種感覺,就是我今后會如何如何。如果不努力,仍然可能默默無聞。在國外,名牌大學畢業(yè)開出租車的人,比比皆是。只不過他們不像我們勞動等級觀念那么嚴重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張文憑的確算不了什么,還是要看一個人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能否做出一番成績。其實于個人而言,就業(yè)、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技能的展現,是綜合才華的體現。即便如今國外出現這樣一種傾向,我們也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解放觀點:您本人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當年流行的是 “知識改變命運”,而現在卻是 “文憑還值多少錢”,對比之下您有怎樣的感受?   

      俞吾金:和今天的年輕人相比,我們可能多了一份理想主義?,F在的年輕人有自己的特點,權利意識比較強,考慮個人會更多一些。但這并不是缺點,關鍵看這個社會能否有一個比較好的導向對其進行引導?,F在的年輕人之所以對讀書的價值會產生困惑和疑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做得還不夠。   

      眾所周知,全世界范圍內,大學畢業(yè)的知識分子拿工資最高的地方是香港。所以在香港,一個高級職位往往有幾百人競爭,而且大多擁有高學歷和名校背景。一個社會對知識的優(yōu)待,盡管會帶來競爭激烈,但是也形成人才集聚。反觀我們,社會價值導向還是擺脫不了官本位。所以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才會蜂擁去考公務員。我想,如果我們能對有識之士更加優(yōu)待,那么所謂的新讀書無用論也就不會有市場。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