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七一·特稿]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龔 云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成立以來就堅持的堅定信念。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重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一
胡錦濤總書記的莊嚴承諾,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改革開放以來始終不渝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堅持。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經驗教訓,從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現實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和政策。1986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新西蘭總理朗伊時說:“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yè)和誠實勞動黨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
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再次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qū)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fā)達地區(qū)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梢栽O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fā)達地區(qū)要繼續(xù)發(fā)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不發(fā)達地區(qū)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qū),發(fā)展?jié)摿κ呛艽蟮摹?傊?,就全國范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一貫堅持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并將其視為社會主義本質和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我們允許一些地區(qū)、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的最大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鄧小平反復強調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共同富裕方向,防止兩極分化的發(fā)生。1985年3月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1986年9月,他在接見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的采訪時,再次指出:“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xù)強調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1989年9月16日,江澤民在當總書記伊始,就提出要認真消除社會分配不公現象,提出:“以平等權利為基礎的社會公平要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制約。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社會公平的內涵也會不同。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必須看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里,廣大群眾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分配的主要原則是按勞分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實行了一項政策,即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實行這一政策,能力和貢獻不同的人的收入會拉開差距,在致富的道路上會有先有后,這是公平的。一般來說,由于人的能力和貢獻上的差別是有限的,實行按勞分配不可能導致貧富懸殊。而平均主義反對拉開差距,這是分配不公的一種表現。” 他還指出:“我們要堅決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jié)過高收入、嚴厲取締非法收入。從長遠看,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問題,還要逐步建立富有彈性的就業(yè)制度,使勞動者在競爭中獲得大致均等的機遇。與此相適應,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但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
1989年9月29日,江澤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fā)展,體現了中國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如果不進行以社會主義為前途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國變成光明的中國。如果新中國建立以后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獨立,不可能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如果今后不堅持社會主義,而是像有人主張的那樣退回去走資本主義道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去重新培植和養(yǎng)肥一個資產階級,在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只能使大多數人重新陷入極其貧困的狀態(tài)。這種資本主義,只能是原始的買辦式的資本主義,只能意味著中國各族人民再度淪為外國資本和本國剝削階級的雙重奴隸??傊?,正如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
1992年10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jié)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1995年9月,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zhàn)略實現來統(tǒng)一全黨的認識。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處理地區(qū)差距問題。一是要看到各個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現象。二是要高度重視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確解決地區(qū)差距問題。三是解決地區(qū)差距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應該把縮小地區(qū)差距作為一個長期堅持的重要方針。”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原則,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這項原則。只有確保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任何動搖、放棄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做法,都會脫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懸殊,而且任其擴大,就會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后果。我們必須堅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要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同時,要把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的大事來抓。要區(qū)分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他在報告中還明確指出:“規(guī)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取締非法收入,對侵吞公有財產和用偷稅逃稅、權錢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堅決依法懲處。整頓不合理收入,對憑壟斷行業(yè)和某些特殊條件獲得個人額外收入的,必須糾正,調節(jié)過高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
1999年6月,江澤民在西安主持召開西北地區(qū)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座談會時,提出要落實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不失時機地實現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指出:“逐步縮小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關系我國跨世紀發(fā)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 他還指出:“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不發(fā)達,要在一個時期實現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現實的,必然會有的先富、有的后富。我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通過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先富起來,然后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還不是終點。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時,先進地區(qū)一定還要往前走。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上,必須有全盤的構想。鄧小平同志的這個戰(zhàn)略設想是,根據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各方面條件,東部地區(qū)先加快發(fā)展,然后帶動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支持中西部地區(qū)發(fā)展,東部地區(qū)先加快發(fā)展,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qū)共同繁榮、共同富裕。實踐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
2000年6月,江澤民在蘭州主持召開西北地區(qū)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fā)座談會時指出:“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都要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zhàn)略目標、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穩(wěn)定、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認識西部大開發(fā)確系戰(zhàn)略之舉,確系百年大計、千秋功業(yè)。”
2001年5月,江澤民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提出,扶貧開發(fā)是貫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過程的歷史任務,“幫助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是實現各地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戰(zhàn)略措施,也是維護國家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的需要。”
2002年11月,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wěn)步前進。我們要保護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勢產業(yè)和通過辛勤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人們的發(fā)展活力,鼓勵他們積極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更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fā)達地區(qū)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yè)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yè)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溫暖。” 他在報告中還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fā)揮。調整和規(guī)范國家、企業(yè)和個人的分配關系。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職能,調節(jié)差距過大的收入。規(guī)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jié)少數壟斷行業(yè)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同樣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jié),打破經營壟斷,創(chuàng)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2008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實現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三十年來,我們既高度重視通過效率來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又高度重視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實現社會公平來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著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 胡錦濤總書記還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講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進和諧,堅持效率和公平有機結合才能更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2011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他還指出,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yè)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優(yōu)先位置,加快發(fā)展教育、社會保障、醫(yī)藥衛(wèi)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y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二
胡錦濤總書記的承諾,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方向的宣誓。因為現實中有人懷疑共同富裕還能否實現,將共同富裕推置到遙遠的未來,認為共同富裕是實現不了的“烏托邦”,否認社會主義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30多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全國人民正在為建設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毋庸諱言,貧富差距拉大,也是中國發(fā)展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在與他弟弟鄧墾談話時說:“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fā)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F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 鄧小平的諄諄教導恍如昨日。正是因為中國社會目前貧富差距非常大,所以使得不少人產生了中國改革是否還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疑問,產生了社會主義實現不了共同富裕等錯誤認識。
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根本區(qū)別。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新社會,“將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 。
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不了共同富裕。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才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發(fā)生。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兩極分化的現實。 誠然,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加大了對社會財富調節(jié)的力度,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就像鄧小平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 鄧小平斬釘截鐵地指出:“我們大陸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創(chuàng)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國家拿的這一部分,也是為了人民,搞點國防,更大部分是用來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教育和科學,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在中國現在落后的狀態(tài)下,走什么道路才能發(fā)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fā)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到二十世紀末,中國有12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tài),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獔猿稚鐣髁x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僅從分配上著手,還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馬克思早就指出:分配關系和分配形式只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 馬克思還指出:生產資料的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且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 “雖然這種分配對于新的生產時期表現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產的產物,不僅是一般歷史生產的產物,而且是一定歷史生產的產物。” 因此,脫離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去孤立追求共同富裕是枉然,保證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
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人民的鄭重宣誓,是對動搖走共同富裕道路信念的堅定,是對偏離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方向的矯正。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重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自己崇高理想的莊嚴承諾。共同富裕既是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也是一個貫穿改革開放始終的基本原則,更是一個不斷實現的動態(tài)過程。全體共產黨人應該斬釘截鐵地實現這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