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蘇共與國民黨衰敗之鑒
周淑真
今年是蘇聯劇變、蘇共亡黨20周年,關于蘇聯劇變和蘇共亡黨的原因,一直有很多說法,比如經濟崩潰論、政治高壓論、腐敗特權論、外部憂患論,蘇聯共產黨蛻化變質論等等。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蘇東劇變,重新思考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具有重要價值。
由于政黨取得政權的機制不同,革命性政黨一旦失去執(zhí)政地位即進入歷史的山洞,歷史不再給它第二次機會
政黨的生存和發(fā)展,除必須具備政黨組織、政黨領袖、政黨社會基礎等硬件外,黨魂、黨德、黨風等軟件對于政黨的興衰成敗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黨魂是指以什么理論、主義為指導,主要解決為誰而戰(zhàn)和為何而戰(zhàn)的問題;黨德是千千萬萬個政黨成員的品質所凝聚體現的政黨道德形象,會產生對社會大眾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黨風即黨的作風,是全黨包括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個人在政治、思想、組織、工作、生活等方面體現的態(tài)度和行為,并相互感染形成的風氣。僅以兩個曾有長期執(zhí)政歷史的政黨為例看它們是如何成為前車之鑒的。
自我埋葬的蘇聯共產黨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共的垮臺,都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蘇聯解體以來20年間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著述不計其數,對蘇共敗亡的原因認識不盡相同,但對于其黨魂泯滅、黨德喪失、黨風腐敗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
從政黨體制來講,權力高度集中是革命性政黨的突出特征,革命性政黨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建立國家,成為執(zhí)政黨后應通過體制變革,克服權力高度集中的弊端。蘇共則與此相反,由權力高度集中發(fā)展到斯大林個人專制,同時實行純粹的一黨制,既無外部監(jiān)督也無內部制約,導致政黨領袖濫用權力。
突出表現在該黨內部以制度化的暴力肅清異己分子,1937-1938年的“大清洗”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的先例:一個政黨將自己一半的成員逮捕,一個政權將自己多數的上層成員處決,一支軍隊的軍官團在和平時期幾乎被全部消滅,一個國家的公民看到門外有汽車停下就懷疑自己將被逮捕。大清洗完成了大換血,實現了對黨的領袖斯大林絕對正確歷史地位的塑造。
換血前的蘇共,相信“黨的一切都是對的”,換血后的蘇共,相信“黨的領袖的一切都是對的”。蘇共大清洗后最可怕的變化是,黨的新成員們習慣于告密和揭發(fā)的文化。習慣于看領導的眼色行事,習慣于通過出賣靈魂的方式,獲取物質和權力上的享受。這樣的政黨文化嚴重敗壞了黨的風氣。
從權力結構來講,“蘇共之所以能走到釀成悲劇的一步,是因為幾十年來它把權力視為自己的專利”。蘇共高度壟斷國家和社會的一切權力,掌握國家政權也掌控著社會經濟文化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國家機關、經濟機關和社會組織的領導者都必須是共產黨員,而這些黨員均由上級委派。這種結構構成了層層向上負責的權力金字塔。
長期實行干部委派制導致蘇共脫離群眾,在政治上逐漸蛻變成為一個特權階層。黨內官僚特權階層的人數達到50萬至70萬人,加上家屬約為300萬人。官僚特權階層享有特殊工資、特殊供給、特殊住房、特殊服務、特殊教育的權利,人民群眾對此極為不滿。
特權階層的形成嚴重敗壞了黨的風氣,腐蝕了社會風氣,損害了黨的形象,制造了巨大的社會鴻溝,瓦解了蘇共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嚴重敗壞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聲譽。官僚特權階層更大的危害在于,他們利用對國家資源所擁有的支配權,與黨內外不法分子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網絡,大肆侵吞國家和社會的財富。廣大的社會中下層對特權人物的憎恨與日俱增,埋下了社會沖突的地雷。
1989年前后,蘇聯國內曾經做過一個“蘇聯共產黨究竟代表誰”的調查,結果令人十分吃驚: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認為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顯然,在民眾心里,執(zhí)政黨只代表少數掌權者的利益,成為少數特權者手中的工具。
在蘇共歷史上,黨靠自己清廉、勇于犧牲奉獻的作風和形象激勵過千千萬萬的人獻身于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但是當統一的機體喪失了自己最優(yōu)良的品質——戰(zhàn)斗力、自我犧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的時候,它的衰退是必然的。當這座權力金字塔大廈轟然倒塌時,人民漠然地站在遠處,無動于衷。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是“這一模式本身的一系列原則性結構缺陷”,“特殊的世界實力政治格局下的不利的外部環(huán)境”只是催化劑。
失去大陸的中國國民黨
對國民黨在大陸的潰敗原因,海峽兩岸有不同的觀點,然而人們今天想知道的是,作為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是如何看待的。其實自抗戰(zhàn)初期,蔣介石就糾結于國民黨自身的腐敗、軟弱和無能,這使他深深憂慮并陷于困境之中。
國民政府1938年公布的《懲治貪污暫行條例》規(guī)定:克扣軍餉,從購買軍工用品中舞弊,倒賣軍用品,強占強募財物,以軍舟、軍馬、航空機裝運違禁漏稅物品,有意擾亂金融,違令收募捐稅公債,擅提截留公款者,判處死刑、無期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梢妵顸h軍政人員貪污腐敗的嚴重性。
1939年1月,蔣介石在中央黨部紀念周上的講話頗為沉痛,“到了現在,本黨差不多是奄奄一息,沉寂無聲”,“散漫凌亂,紀律廢弛,不但喪失了黨魂,幾乎連軀殼也不復存在”,“一般民眾不僅對黨無信仰,而且表示蔑視”。在黨外人士和一般民眾看來,“黨部就是衙門”,“黨部委員就是官僚”,“‘官僚’這兩個字 , 就是貪污偷懶、敷衍虛偽的總名稱”。蔣把國民黨的表現歸納為:懶惰、虛偽、散漫、遲滯。“由于黨的腐朽,有能力有獻身精神的黨員離開了黨,而黨外有才華的人又不愿加入”。“一般民眾對本黨沒有信仰,就是對我們抗戰(zhàn)的政府沒有正確的信仰。我們抗戰(zhàn)而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仰,這是絕大的危險!”蔣介石說:講這樣的話使他深感悲痛,“國家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黨正在衰弱中死亡。除非國民黨現在自己重新振作起來,否則歷史不會給它第二次機會了。”
在國民黨一黨訓政之下,八年抗戰(zhàn)國民黨貪污腐敗沉疴日重,抗戰(zhàn)勝利后變“接收”為“劫收”,更使國民黨病入膏肓。國民黨內曾有革新派呼吁改革,1946年7月《革新》周刊創(chuàng)刊號刊登《我們的呼聲》,檢討整日三民主義和總理遺教不離口的國民黨并沒有實行三民主義、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發(fā)展國營民營事業(yè)諸端也均未實行。只看見官僚資本,以及其他寄生者之投機橫行,腐蝕國民經濟,使全國大多數人民在饑餓線上掙扎。
“今日的本黨,已為官僚主義及派系主義所腐蝕,政府各機關多泄沓因循,虛張粉飾,喪失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各級官吏多瞞上欺下,鮮有救國救民的抱負,無論政府機關或黨務機關,一切措施多與人民相隔離,成為腐敗的衙門”。 “黨離黨員,黨員離黨;黨離民眾,民眾離黨;上層有黨,下層無黨;都市有黨,鄉(xiāng)村無黨;做官有黨,做事無黨;為私有黨,為公無黨;空談有黨,實行無黨;黨內有黨,黨外無黨;黨的頭大,黨的腳小;黨的名存,黨的實亡。”1947年秋天國民黨員、三青團員進行重新登記時,僅有107萬8800 人,比抗戰(zhàn)勝利后總清查時的262萬9975名減少60%。
對于失去大陸的原因,蔣介石并不認為共產黨“有什么強大的力量”,“完全是領導國民革命的本黨,組織瓦解,紀綱廢弛,精神衰落,藩籬盡失之所招致。”
如何跳出執(zhí)政黨“周期率”
我們必須承認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共與蘇共在政黨特性和組織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同一民族文化土壤中先后執(zhí)政,受同樣的傳統社會文化影響。同時由于政黨取得政權的機制不同,革命性政黨一旦失去執(zhí)政地位即進入歷史的山洞,歷史不會再給它第二次機會。蘇共和國民黨取得政權的方式都是革命式的,它們的前車之鑒就具有特別的惕勵作用??朔@些危機的唯一途徑是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對權力產生、運行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督,進行切實的而不是表面的政治體制改革,找到一條民主的新路,跳出執(zhí)政黨衰敗的“周期率”。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