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亚洲免费看国产剧情_在线视频精品人_久久精品这里精品777_国产黄片大全在线播放

李景治:黨內民主模式基本特征

發(fā)布日期:2010/1/26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黨內民主建設的發(fā)展歷程

  黨內民主建設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大的歷史階段。

 

  第一,黨內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及黨內民主作風的形成。

 

  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制度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借鑒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經驗建立起來的。黨的五大通過的黨章正式確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黨內民主制度初步建立。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的錯誤路線,恢復了黨內民主原則,從而使黨轉危為安。

 

  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黨內民主制度不斷完善。黨的七大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黨員的民主權利,科學地闡明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各級領導機關建立了“黨委制”。毛澤東在《關于健全黨委制》中強調:“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黨內民主蔚然成風,形成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作風;集體領導、民主討論、民主決策的作風。

 

  第二,執(zhí)政黨黨內民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作為執(zhí)政黨繼續(xù)堅持黨內民主制度,繼續(xù)弘揚黨內民主作風。黨的八大進一步完善了黨內民主制度,第一次提出全國、省級和縣級代表大會實行常任制。毛澤東同志強調: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可惜,面對執(zhí)政所帶來的挑戰(zhàn),黨內民主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未能堅持,八大后有十三年沒有召開新的黨代會,嚴重違反了黨章。黨內過度集權、少數(shù)人說了算,民主集中制原則被歪曲,過分強調集中而忽略民主。廬山會議之后,黨內民主氛圍變差,不同意見受到壓制,持不同意見的同志受到打擊、迫害。個人崇拜越來越厲害,個人專斷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乃至中央決策出現(xiàn)重大失誤??梢姡@一時期黨內民主制度還比較脆弱,容易遭到破壞,還不足以對黨的領導人特別是最高領導人,形成強有力的制約。

 

  第三,黨內民主建設在改革開放中全面健康發(fā)展。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證明:黨內民主建設直接關系到黨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粉碎“四人幫”之后,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撥亂反正、恢復黨內民主的基本制度和黨內民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鄧小平同志指出:“不徹底消滅家長制作風,就根本談不上什么黨內民主,什么社會主義民主”,“民主集中制執(zhí)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重新發(fā)揚光大了黨內民主。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民主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要充分保障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既要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又要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正確對待不同意見;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十二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guī)定了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任期。十三大第一次明確了黨內選舉的提名程序和差額選舉的辦法,并率先在選舉中央委員時進行了差額選舉,開創(chuàng)了黨內民主選舉的新局面。

 

  黨的十四大以來,提出并形成了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規(guī)則。黨的十六大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七大指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chuàng)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huán)境。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qū))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

 

  同時,黨內民主建設的實踐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會、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并接受監(jiān)督。各級領導班子加強了民主決策機制建設,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實行票決制。黨務公開迅速擴大。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以及縣級代表大會常任制開始試行。十七大代表的選舉差額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一次通過民主推薦產生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候選人?;鶎狱h組織民主選舉的探索積極推進,公推直選產生領導班子成員和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競聘上崗等選拔任用干部制度取得顯著成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就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作出了重大決定,提出了新時期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都有不少新進展,必將進一步全面推進黨內民主建設。

 

  黨內民主模式的基本特征

 

  經過長期的建設與發(fā)展,黨內民主形成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充分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黨員是黨的“主人”,黨的重大決策必須由廣大黨員民主討論,并通過其各級代表民主決定。黨代表必須由廣大黨員通過直接或間接民主選舉產生。各級干部都是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公仆,要全心全意地為其服務。黨員又是黨組織的主體,黨的任務和歷史使命都要依靠廣大黨員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xiàn)。因此,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始終是黨內民主建設的核心任務和最終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強調,要“以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jiān)督權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度,充分發(fā)揮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作用。”因此,黨歷經革命與戰(zhàn)爭的洗禮,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考驗,始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廣大黨員始終保持團結一致。

 

  第二,全面落實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全面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和集中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強調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實踐中既廣泛發(fā)揚民主,又努力維護全黨的集中統(tǒng)一,強調組織紀律,反對各種分散主義、自由主義、地方主義,嚴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各種不利于全黨統(tǒng)一的言論和活動。這是中國共產黨即使面臨重大挫折和困境,仍能保持全黨統(tǒng)一,沒有發(fā)生分裂的重要原因。

 

  第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的民主選舉。黨內在廣泛發(fā)揚民主的基礎上,通過民主協(xié)商、民主討論產生候選人,并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產生各級黨的代表大會的代表,代表依據同樣原則民主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選舉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協(xié)商,把民主的實質和形式有機統(tǒng)一起來;二是把群眾的意志和領導的意圖有機結合起來,以達成共識,既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又保證選舉的代表性和全面性。為了進一步完善黨內民主選舉,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增強代表的廣泛性,改變候選人的提名方式,擴大黨代表對提名候選人的參與,改進候選人介紹方式,完善和規(guī)范選舉程序和投票方式。

 

  第四,集思廣益,注重實效民主。黨內民主建設既注重制度、程序,更注重實際成效。黨的代表大會報告的起草、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以及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任免,都注意廣泛聽取意見,深入調查研究,以集思廣益、集中民智。例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理論務虛會,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調研和談話,以及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重大決策出臺前的深入調研,都對黨的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以及重要文件的起草,都廣泛地吸收專家學者、理論和實際工作者以及黨員群眾參加。黨的重大決策和重要理論,例如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都是在廣泛吸收黨內外意見、深入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一做法是黨內民主建設的寶貴經驗,需要認真的研究和總結。

 

  第五,不斷健全民主決策機制。中國共產黨要實現(xiàn)科學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并保證執(zhí)政方針的正確性、有效性,必須使各級領導班子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因此,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各級領導班子民主決策制度和機制建設。強調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家長制作風、個人獨斷專行和“一把手”說了算等現(xiàn)象。進一步明確了黨委統(tǒng)一領導、個人分工負責的制度,建立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規(guī)則,建立并不斷完善了領導干部的問責制。

 

  第六,逐步完善自我監(jiān)督機制。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善于反思,勇于自我批評,能夠主動地改正錯誤,調整方針政策,繼續(xù)前進。為了保證黨的肌體健康、各級領導班子的廉政勤政,以及各級黨的代表大會決定的貫徹落實,建立并逐步完善黨內監(jiān)督機制,建立并不斷加強中央和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嚴防和懲治各種腐敗。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以加強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監(jiān)督為重點,建立健全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

 

  從一定意義上說,上述基本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模式的一種簡略的概括。

 

  注:本文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項目編號:09AbKD07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李景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